martin育儿教育对孩子大吼大叫的后果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14日 点击:[4]人次
最近在电视节目《超级育儿师》里看到一对母子,儿子3岁蛮不讲理,经常歇斯底里地哭。母亲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大吼大叫,她们每天都在吼叫和哭闹中度过。
逛菜场时,儿子对各种菜充满好奇,妈妈不耐烦地说:“不许再烦我了!不许再问我了!”
回家时,孩子累了,要妈妈抱,妈妈丝毫不在意孩子的情绪,只会不停地吼:“我拎着东西怎么抱你?”
在家里,孩子玩小汽车,发出嘟嘟的声音,妈妈暴跳如雷道:“你不许发出声音!我最讨厌吵了!”
这位妈妈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儿子如此烦人?为了让妈妈感受孩子每天身处的环境,节目组把这位妈妈的话剪辑下来,让她听一听自己平时都是怎么说话的。
当刺耳的吼叫声不断涌出时,那位妈妈的情绪逐渐崩溃,最后,她浑身颤抖地捂住耳朵,蹲在地上失声痛哭。
很多父母喜欢大吼大叫,特别是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可谓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有因为吼孩子住院的,有因为骂孩子回奶的,还有捶桌子捶到手骨折的。
为什么父母喜欢吼孩子?主要原因有哪些?
1,原生家庭的原因
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里说,没有归还的,便会转移。如果你不想办法解决自己对父母的恐惧,愧疚和愤怒,你将会把它转移到自己的配偶和子女身上。
原生家庭对我们的性格塑造和形成有很大的影响。每个孩子都是通过观察,模仿父母来了解世界,如果父母喜欢喜欢朝我们大喊大叫,成年后,我们就会不自觉地模仿父母的行为。有一句话叫,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2,迁怒孩子,把孩子当成出气筒
心理学上,有一个踢猫效应,讲的是一位父亲在公司受到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在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一顿,孩子心里窝火,狠狠的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刚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踢猫效应是指对比自己弱或者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而产生的连锁反应。
很多家庭都有踢猫效应,父母在外面或者公司受了气,回家看到孩子吵闹,或者不会写作业,就会把气撒在孩子身上,因为骂孩子很安全,他们没有能力反抗,于是孩子就成了父母发泄负面情绪的出气筒。
3,错误的激励方式
很多父母从小在棍棒教育和打击教育下长大,自己没有被温柔相待过,自然就不懂得要用耐心和爱心,温柔地对待自己的孩子,更别说鼓励了。他们总是以爱之名伤害孩子,毫不留情地打或者骂一顿孩子后,告诉他,我这是为了你好,爱你才打你骂你。
在《少年说》里,一个小女孩抱怨妈妈老是打击她,让她没有自信。妈妈却说,我知道我一直在不断地打击你,因为我觉得你的性格里头,你要不打击,你可能就有点飘。
经常被父母吼的孩子,会怎样?
德国有一本著名的情绪绘本《大嗓门妈妈》,很形象地描述了孩子在妈妈大吼大叫下受到的伤害。
今天早上,妈妈冲着我大声吼叫,那声音,
把我震得四分五裂。脑袋飞上了宇宙,
身体掉进了海里。
翅膀迷失在热带雨林,嘴巴落到山顶。
屁股淹没在嘈杂的城市里。
只有双脚依然站在那里,然后开始不停地奔跑,奔跑。。。。
这缺了只脚吗?对不起。。。。
大嗓门妈妈找回了所有的碎片,把它们逢到了一起。
绘本里小企鹅虽然缝好了,但是留在孩子心里的伤痕却不能愈合。美国麦克莱恩医院精神病学副教授 Martin A. Teicher ,用10多年的研究证明了这一点,他们发现父母的言语攻击会对孩子产生长期伤害。如果父母经常用言语辱骂孩子,向孩子吼叫,哪怕事后的再温柔的安抚,都不会消除负面影响,并且对孩子产生的伤害无法逆转。
2011年,Teicher和其团队 扫描了21个18-25岁成年人的大脑,他们曾经都遭受过严重的言语暴力,他发现父母的言语暴力会增加左侧颞上回的灰质体积,增值达到14%(颞上回区域和言语智商有关)。
父母言语暴力越多,这个区域的增加体积越大。而正常人这个区域的体积和血流量会逐渐减少。父母的言语暴力包括对孩子长期的大吼大叫、侮辱、威胁、贬低、取笑,斥责等。
通过这些研究,Teicher 指出言语暴力会改变儿童大脑对感觉信号的处理回路,改变这些相关脑区的生理结构。
既然父母的言语暴力会对孩子的心理和生理,都会产生严重的伤害,那我们要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做到不吼不叫呢?心理学家卡伦.莱维奇和安德鲁.夏特的建议是提升情绪复原力。
那什么是复原力呢?
心理学家卡伦.莱维奇和安德鲁.夏特在《复原力的因素》里说,复原力指的是能够从挫折中恢复原状,从失败中学习经验,从挑战中获得动力,以及相信自己可以克服生活中任何压力和困难的能力。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复原力能帮助我们快速调整自己的情绪,走出困境。
首先,宣泄情绪,走出内疚,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妈妈是超人》里,贾静雯的女儿bubu和小伙伴meiya去便利店做义工,约定好轮流帮客人结账,但meiya觉得好玩,就一直拿着不肯放,于是两人发生争夺,导致不能收银,这时meiya的妈妈走过来,把meiya抱到小角落,批评了一顿,在meiya被批评时,bubu站在一旁非常内疚,她觉得是自己害得meiya被骂。
小朋友间的小打小闹造成的内疚,很快就会消失。但成人常常会因为自己的过失,陷在内疚里走不出来。比如,孩子没有做好作业,结果一下情绪失控,就把孩子打了一顿。打了后,很多人就自责,为什么自己下手那么狠,不应该打孩子的,不就没写完作业嘛。于是内疚一直在心里徘徊,积累。等下一次孩子有什么问题让我们愤怒的时候,以前积累的内疚感,就会顺势而出,对孩子造成更严重的伤害。
所以,当我们有情绪的时候,要找合适的渠道去宣泄自己的情绪,释放压力。不要让内疚感一直藏在自己心里,当问题发生时,积极地去寻找产生的原因,并解决问题。
其次,培养成长型思维,懂得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
拥有成长型思维的父母,更懂得言传身教,他们会用言语鼓励肯定孩子的努力,当孩子面对挫折时,会教孩子怎样去战胜挫折,而不是大吼大叫地批评,责骂。
更重要的是,拥有成长型思维的父母知道自己的情绪出现问题时,他们会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长,而不是逃避问题。他们相信自己通过努力可以改变,即使失败了,也能从中吸取教训,知道过去失败,不代表永远会失败。
最后,增强自我效能感,提升自信心
简单的来说,自我效能感就是相信自己能够做好某一件事,当自我效能感越强,复原力就越强,自信心也越强。
自我效能感来源于过去成功的经历,如果一个人过去做事情,经常是成功的,他就会很自信,觉得只要我肯努力,那么我就能做成。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老鼠抢地盘的实验,他们让一强一弱两只老鼠在一个铁笼里,让他们抢夺地盘,不想也能知道,弱老鼠肯定打不过强老鼠,但是心理学家通过刺激弱老鼠的大脑,帮它打败了几次强老鼠后,它变得厉害无比。即使换了地方和对手,它一样也能打赢。
这个例子说明,增强自我效能感,能帮助我们提升自信心,当我们有信心去控制自己的情绪,再设置合理的目标和期望。我们就可以慢慢地改变,控制自己的情绪。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们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儿童的心灵。
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是每位父母的必修课,不管孩子调皮还是犯错,我们都要好好说话,大吼大叫只会暂时震慑到孩子,但不利于长期教养,甚至会对孩子身心产生伤害。这些伤害虽用肉眼看不到,却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言行举止。为了孩子的未来和自己的健康,停止大吼大叫,学会用复原力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