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参与育儿过程意义是父亲在合作育儿中的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14日 点击:[5]人次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养育环境。良好养育环境的营造需要父母通力合作、积极配合。
近年来,在育儿中“父亲缺位”“丧偶式育儿”现象的大量存在引起各方普遍关注,甚至有人在关注“问题儿童”时,发现部分此类家庭存在“焦虑母亲+缺位父亲”的育儿组合。理论上,除了哺乳,在其他育儿事务上父母是可以平等参与的。但由于生理差异、成长背景、社会观念、客观条件和主观意愿等多方面原因,不同家庭中父亲在合作育儿中的实际参与度差异巨大。
母亲们对此本就颇有微词,加之各种理论和观点不断强调“父亲缺位”对孩子健康成长的危害和负面影响,必然加重母亲对此的心理焦虑。有些母亲即以此为由,理直气壮地希望或者督促父亲积极主动地合作育儿。有些父亲会积极配合,但也有一些家庭因此加深了隔阂,疏离了关系。抽象地说,父亲在合作育儿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具体到某一个家庭中,判断父亲在合作育儿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时,可以参考如下原则:
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来判断
如若父亲能够意识到合作育儿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当然皆大欢喜。如若父母在是否参与育儿和参与深度上有不同观点,不如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待父亲参与育儿的具体事件,可能会有新的认知。
笔者也曾希望并多次尝试督促配偶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成长。孩子三岁左右时,洗澡是个嬉戏的过程。有一天因为其他事情牵绊,特意招呼孩子父亲去陪孩子。孩子父亲本来专注自己的事情,听到催促,有点不情愿地走到浴室门口,问:“儿子,你自己可以吗?需要爸爸陪你不?”答:“不用。我自己就可以。”当意识到作为母亲的担忧和焦虑其实从孩子的立场上根本不存在时,内心确实是无比震惊的。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更多地从孩子的需要去看待。母亲心态放松之后,父子/女反而更容易找到舒服的相处模式。
父母在育儿观念上需达成共识
为孩子营造良好养育环境的前提是父母能够以儿童为中心,能够蹲下来看到孩子的需要并尽可能满足。同时,在不能或不愿满足孩子需要时,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允许孩子表达负面情绪。无论孩子还是成年人,安全感和幸福感的体验其实都源自自己的需要能够被另一个人看见并心甘情愿地满足。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如果其真实需要能够最大程度上被看见、被满足,这将成为其后续生命中重要的内在力量。无论父亲还是母亲,首先应摒弃控制权威型的家庭教养方式,改变“乖孩子”的育儿期待,顺应孩子的天性,陪伴他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而非父母希望的事情。在此前提下,父母双方在育儿理念上的共识度越高,父亲参与育儿的重要性就越大。反之,如果缺失“以儿童为中心”的育儿理念,加之父母双方在育儿观念上南辕北辙,此时一方强烈的育儿意愿和行动反而会撕裂孩子的内心,让孩子夹在父母之间,无所适从。
父亲的影响力取决于亲子关系的深度
幼小的孩子属“吸收型心智”,主要通过切身感受和体验内化和习得父母及其他主要抚养人的行为方式和人格特质等。父亲作为家庭中重要的一员,能够对育儿起到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其一是对母亲的情感支持。尤其是婴幼儿时期,因激素水平和生活规律被打乱,产后母亲的生理和心理都面临极大挑战,此时尤其需要孩子父亲强有力的陪伴和支持,不但是经济方面和各种育儿事务方面的协助,更是情感和心理方面的认同、理解和慰藉。
其二是对孩子专注性的陪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但陪伴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在一起”,更是身心一致、专注地陪孩子做孩子想做的事情。不一定需要很多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但确实需要陪伴时的专注度。如果父母期望在孩子大一些,尤其是青春期时能够对孩子的思想和行为真正产生一些影响力,前提就是当孩子幼小时,尤其是三岁前,与之构建足够紧密的亲子关系。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力,主要不是源于“讲道理”和权威感,关键在于亲子链接的深度。对孩子来说,谁越能看见并满足他的真实需要,谁对他潜移默化的实质影响力就更大。
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命运”。因此,夫妻在孩子出生前就应加强学习,并就合作育儿充分沟通,尽可能达成共识。对于孩子来说,父母能够“以儿童为中心”,看见孩子的真实需求,做他成长中的“容器”,永远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处理事情,或者一方能做到这一点,孩子就可以发展出“包容”的能力,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
来源:中国妇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