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a美国育儿教育非常大的禁忌孩子爱要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14日 点击:[6]人次
作者:父母每日一课,团子妈
常言道:“有钱能使鬼推磨,有钱能使娃听话”。不管孩子有多难管,只要家长轻轻拿出红票票,孩子立马就乖得像天使。
用钱哄孩子纵然好使,可时间长了,却会把孩子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或是犯罪道路。下面说的4种情况,家长一定要注意避免!
01
孩子一哭就给钱
以前看过一则视频:有个哭闹不止的孩子,爸爸妈妈怎么哄都哄不好,结果奶奶拿出一张红色的100元,没想到孩子看到钱立马就停止了哭。
当然了,这只不过是家长用来哄孩子的一种手段方式,在生活中也十分的常见,并且效果屡试不爽。这应了那句老话,钱包治百病,孩子也不例外。
其实,在孩子还小的时候,他们是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和金钱观的,他们只知道有了钱,才可以买好吃的好玩的。所以为了得到钱,他们会使出浑身解数磨家长,当撒娇不管用,生气没有效时,就只剩哭是最灵的了。
但家长要明白,孩子的学习能力是很强的,而且善于模仿,如果这时候家长妥协了,那么孩子们很可能下次还会老招重使,利用哭这一途径来获取金钱。
时间一长,孩子也会衍生出要钱很简单,只要哭哭闹闹就能有的想法,建立扭曲的金钱观,对金钱物质的依赖极强。重要的是,他们总是不愿通过正当途径赚钱,容易堕入违法犯罪的魔网。
02
没时间陪孩子,用钱来替代
人们常说,“钱是万能的,有了钱就可以买遍世上所有的东西。”但在团子妈眼里,有一种东西真的错过了就没有回头的可能,那就是孩子的成长。
公司总监Lisa是个很有才华的中年女士,她有个外企高管的丈夫,还有个留学美国的博士儿子,是公司许多年轻姑娘的偶像。
一次年会,同事们聚在一起,向Lisa请教育儿经,却没想到Lisa说:“最好的教育,就是陪孩子一起成长,不缺失他生命的一分一毫。”
原来Lisa年轻的时候,和老公一样一心只想拼事业,把孩子交给了乡下的老父老母。时间一过就是7年,除了每个月给孩子按时打生活费,以及在电话中询问儿子的学业状况,Lisa和丈夫从不曾去看过孩子,更别提带孩子去游玩了。
等到他们的事业稳定了,把孩子从乡下接到城市时,才发现孩子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Lisa说:“那年我回乡接儿子的时候,他看到我就往他奶奶身后躲,他奶奶让他叫我妈妈,他好半天都没叫出口……直到今天,他和他爷爷奶奶的感情,远超于我和他爸爸。”
我们总以为孩子只要有钱就开心了,就能无忧无虑的成长,但对于小孩子来说,最需要的是爱和安全感,这些都是外在的物质条件不能完全满足的。
作为父母,我们不能对孩子只生不养,不能为了物质而剥夺陪孩子长大的需求。生活虽不易,但也希望家长尽量将孩子带在身边,如果实在没有精力,可以经常打打电话,同时保证每周能和孩子有共同生活的时间。
生活再苦再难,也苦不过和孩子两地分居。
03
孩子一做家务就给钱
有家长留言:“团子妈,以前我的孩子很喜欢帮我收拾碗筷的,可最近她帮我收完竟要让我给工资。她说她的同学在家帮忙做家务,一次给20块钱,说是劳务所得。您说,我要给孩子钱吗?”
用劳动换取报酬,这是公司的义务,但不包括家庭。家庭的劳动,并不是划分给谁的特定工作,不存在该不该给钱的说法。
虽然生活中,有很多家长都习惯用钱激励孩子做家务,但这却是一种变性的溺爱。家务,谁都有责任分担部分,家长不能包办,而孩子也不能只当甩手掌柜。
况且用钱刺激孩子干货的动力,只会增加他们对父母的物质压榨力度,并不能让他们获得责任感。
若是家长不控制用钱奖励的力度,还可能让孩子过度重视钱,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我想这样的结果大概不是我们想看到的。
04
孩子考试排名靠前就给钱
“月考如果你考到前3名,爸爸就给你1000块钱,行不行。”
“你这学期要是把英语提高50分,就奖励你一部手机。”
这些话,家长应该是耳熟能详的吧,毕竟这些类似的场景在我们生活中是很常见的。现代社会孩子的学习压力是很大的,除了正常的上课外,还要上培训班、特长班等……
为了不甘于人后,孩子和孩子之间,家长与家长之间都在暗自叫着劲,生怕自己稍松懈,孩子学习成绩就下滑。
这种情况下,家长为了激励孩子更努力的学习,纷纷拿出激励政策诱哄孩子拿出优秀成绩单。
但其实,孩子的学习不宜用钱来刺激孩子学习,那样孩子迟早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在小初阶段的孩子,可能这样的方式是有效的,但对于高年龄层的孩子,学习只是因为自己的兴趣和探索知识的欲望驱动罢了。
要知道,父母经常用钱来奖励孩子,只会误导孩子把关注度放在钱上面,认为学习只是为父母学的,这样对他们三观的形成都是极为不利的。
爸爸妈妈可以偶尔把消费的选择权交给孩子,引导孩子正确地使用金钱,从而较好的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规划意识。比如和孩子出去吃饭的时候,妈妈可以把钱交给孩子,让孩子安排家人的午饭,教会孩子用劳动换取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