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疗风疹治疗风疹的方法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3年07月19日 点击:[17]人次
如何治疗风疹治疗风疹的方法有哪些
一、风疹有哪些症状
(1)前驱期:较短暂,约1~2天,症状亦较轻微。低热或中度发热、头痛、食欲减退、疲倦、乏力、咳嗽、喷嚏、流涕、咽痛、结合膜充血等轻微上呼吸道炎症。偶伴呕吐、腹泻、鼻出血、牙龈肿胀等。部分患者软腭及咽部可见玫瑰色或出血性斑疹,但颊黏膜光滑,无充血及科氏斑。一般说来,婴幼儿患者前驱期症状常较轻微,或无前驱期症状。而年长儿及成人患者则较显著,并可持续5~6天。
(2)出疹期:通常于发热1~2天后即出现皮疹,皮疹初见于面颈部,迅速向下蔓延,1天内布满躯干和四肢,但手掌、足底大多无疹。皮疹初起呈细点状淡红色斑疹、斑丘疹或丘疹,直径为2~3mm。面部、四肢远端皮疹较稀疏,部分融合类似麻疹。躯干尤其背部皮疹密集,融合成片,又类似猩红热。
皮疹一般持续3天(1~4天)消退,亦有人称为“三日麻疹”。面部有疹为风疹之特征,少数患者出疹呈出血性,同时全身伴出血倾向,出疹期常伴低热,轻度上呼吸道炎,脾肿大及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其中尤以耳后、枕部、颈后淋巴结肿大最明显,肿大淋巴结轻度压痛,不融合,不化脓。有时风疹患者脾脏及淋巴结肿大可在出疹前4~10天就已发生。疹退时体温下降,上呼吸道症状消退,肿大的淋巴结亦逐渐恢复,但完全恢复正常常需数周以后。皮疹消退后一般不留色素沉着,亦不脱屑。仅少数重症患者可有细小糠麸样脱屑,大块脱皮则极少见。
二、中医治疗风疹的方法
1.风热型
(1)症状表现:发病急骤,风团色赤,灼热奇痒,心烦口渴,遇热则发,遇冷则减轻,夏重冬轻。常伴恶寒发热,咽喉肿痛,或兼胃痛呕吐,腹痛泄泻,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夹湿者,皮疹色赤,中间有小水泡,偶见大泡,搔痒异常,抓破后有脓水渗出,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灸疗原则:疏风清热,凉血消疹。以取足少阳、足太阳、手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风池,风门、曲池、足三里、风市、膈俞、血海。
(4)随症加穴:①恶寒发热者,加合谷、大椎;②咽喉肿痛者,加少商、鱼际;③呕吐腹泻者,加内关、上巨虚。
(5)灸法操作:①艾炷隔姜灸:艾炷如米粒、黄豆或半枣核大,每穴灸3~5壮,每日灸治1~2次,3次为1疗程。②灯火灸:每次选1~3穴,每穴每次淬灸1燋,一般只灸1次。慢性者每隔15天灸治1次。多选用百会、长强等穴。③荆芥穗敷灸:取荆芥穗30g,揉碎后炒热,装入布袋内,迅速敷于患处,每次敷灸10~15分钟,每日1~2次。
(6)方义说明:本型为风热之邪,郁于肌腠,不得宣泄所致。故取风池、风门祛风透表;取曲池、风市以清热消风;膈俞、血海有凉血化皱的作用。又由于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因此,取足三里以行气活血。诸穴协用,使血行则风自灭,热清则疹自平,而到达祛风止痒的目的。配大椎、合谷穴以疏邪解表;配少商、鱼际二穴。可以清热利咽;配内关、上巨虚穴以和胃运脾;配阴陵泉、三阴交可以利水渗湿。这些穴位,共同发挥作用,从而可达到治愈之目的。
2.风寒型
(1)症状表现:疹块红微或瓷白,大小不一,或融合成片,以露出部
位如头面,手足为重,遇冷或吹风而发,得暖可缓解,冬重夏轻,舌苔薄白或薄白而腻,脉浮紧。如夹湿者,多见局部水肿,阴雨天气易发作;舌苔白腻,脉濡或滑。
(2)灸疗原则:疏风散寒,调和营卫。以取督脉、足太阳、足少阳,手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大椎、风池、风门、曲池、血海。
(4)随症加穴:①夹湿水肿者,加阴陵泉、三阴交;②瘙痒者,加止痒穴。(5)灸法操作:①艾条温和灸:每穴灸5~10分钟,每日灸治1~2次,6次为1疗程。②艾炷隔姜灸:艾炷如米粒、黄豆或半枣核大,每穴灸3~5壮,每日灸治1~2次,3次为1疗程。
(6)方义说明:本型为风寒之邪,郁闭腠理,不得透达,营卫不和所致。大椎为督脉与手足三阳之会,督脉为阳脉之海,灸之可疏散风寒;风池为足少阳、阳维之会,阳维主一身之表,风门又为足太阳与督脉之会,是风邪侵入之门户,灸此穴可以祛风达邪,再配曲池、血海二穴,以宣气行血。对于症见夹湿水肿者,加泻阴陵泉、三阴交以运脾利湿。如此风消寒散则痒自止。
3.脾胃湿热型
(1)症状表现:发病急骤,发疹时有腹痛,腹泻或大便秘结,有时出现恶心、呕吐,疲倦,纳差,小便短赤,皮疹色红,成块连片,势若烘云,舌质红、苔黄腻,脉象滑数。
(2)灸疗原则:清热利湿、祛风。以取手足阳明、手厥阴,足太阴经穴为主。(3)灸疗处方:合谷、曲池、内关、天枢、足三里、三阴交。
(4)随症加穴:①胃脘痛甚者,加中脘、公孙;②脐腹痛甚者,加阴交、气海。 (5)灸法操作:①艾炷隔姜灸:艾炷如米粒、黄豆或半枣核大,每穴灸3~5壮,每日灸治1~2次,3次为1疗程。②荆芥穗敷灸:取荆芥穗30g,揉碎后炒热,装入布袋内,迅速敷于患处,每次敷灸10~15分钟,每日1~2次。(6)方义说明:本型为湿热蕴于肠胃,风邪郁于肌肤,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所致。故取大肠经原穴合谷、合穴曲池、募穴天枢灸,外可疏风透表,内可清泄湿热、调和胃肠;配内关、足三里,理气畅中,调运升降;取肝、脾、肾三经之会三阴交,疏肝运脾。诸穴合用,共奏内清外达,表里双解之效。
4.气血两虚型
(1)症状表现:疹块反复发作,疹块色淡,迁延数月或数年不愈,瘙痒致寝食不安,耗伤气血,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剧,并伴有面白少华,神疲乏力,心悸气短,舌淡胖,脉细弱。
(2)灸疗原则:补气固表,养血祛风。以取足太阳,任脉、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风门、膈俞、脾俞、气海、血海、足三里。
(4)随症加穴:①表虚多汗者,加合谷;②心悸寐差者,加神门;③咳嗽气喘者,加天突、膻中、定喘。
(5)灸法操作:①艾条温和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5~15分钟,每日灸1~2次,6次为1疗程。②温针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5~10分钟,或1~3壮,每日治疗1~2次,6次为1疗程。(6)方义说明:本型由于素体虚弱,或病后气血不足,表卫不固,复感风邪,郁于腠理,不得透达所致,故治以标本兼顾。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取脾俞、气海、足三里以补脾益气,而开化源,膈俞、血海皆为调血要穴,补之可养营生卫,泻之活血祛瘀,与脾俞、气海、足三里相配,可益气养血以治其本,取风门祛风达邪以治其标。表虚多汗者加合谷以敛汗固表,心悸寐差者加神门以养心安神,咳嗽气喘者加天突、膻中以降气平喘。如此标本同治,相辅相成,病自痊愈。
三、风疹注意事项
1、预防自体感染和传播。儿童自控力差,不懂挠抓造成的伤害,所以,应尽量将孩子的指甲剪短,对于较大孩子应尽量说服其不要用手去抓痒。
2、远离过敏源。这一点应该特别注意几个方面,如:饮食方面。在食物性过敏原中,除鱼、虾、蟹、贝类、蛋类、笋等常见的易过敏食物外,蔬果中的芹菜、香菜、辣椒、草莓、香蕉等也可诱发风疹。还有如泥螺、苋菜、鸡毛菜、莴笋等食物也可诱发此病。风疹患者对外界抵抗力差或还没有适应环境,应避免油漆或搞过装修的环境、避免穿着纤维类衣物,户外活动注意卫生,避免接触性感染、避免日光、花粉、避免冷热环境刺激等。如家族中有过敏体质者,可进行过敏源检测,远离过敏源。尽量避免一些不当护理方法,如热敷不仅不能减缓症状,还会使瘙痒更剧烈。
3、注意提高孩子的自体免疫力。风疹出现皮肤过敏、风团、瘙痒等症状,很大的原因来自于儿童免疫力的下降,所以,要注意对儿童的保护,保证孩子的睡眠,预防小儿发烧感冒、呼吸道感染等。如夏季不能在烈日下暴晒,夏季也应注意天气和空调环境,防止着凉和过度汗出。
4、儿童风疹宜吃碱性食物。儿童荨麻疹患者饮食不会无所适从,可多听听主治医师的意见,及时询问你的问题。碱性食物有:海带、胡萝卜、豆腐、黄瓜、绿豆、葡萄、西瓜、草莓、柿子等为碱性食物,风疹患儿可多吃。风疹患儿可多吃富含维生素、钙质的食物,可多补充维他命B、C。
四、预防风疹的方法
1.清洗幼儿五官
妈咪们可以用棉签蘸上盐开水,给宝宝的五官好好地清理一番。如果是已经感冒的宝宝,可以先用棉签清理,再在鼻子中涂有少量的金霉素软膏,来保护宝宝的小鼻子。对于大一点的幼儿,则可以让他经常用盐开水来漱口。
2.注射疫苗
目前针对幼儿风疹,我国已经研发了减毒风疹疫苗供各位宝宝使用。特别是当地正在流行风疹,或者是体质较弱的幼儿更需要去接种疫苗来预防。除此之外,体质较差的幼儿还应该加强饮食上的营养,才能有效提高自身免疫力。
3.不与风疹患儿接触
春冬季风疹盛行,妈咪应该少带宝宝到人多的地方,如果家中或者小区中有风疹的患儿,应该少或者不与患儿接触。
4.保障休息
在多发季节,妈咪们要让宝宝得到充分的休息,要多给宝宝喝开水,在饮食上要少摄入过辣过咸的食物,最好是以炖蛋,奶,米粥这类食物为主。
5.一旦出疹,立即就医
一旦发现宝宝出疹,就立即去医院就诊,同时也要将宝宝与其他小朋友隔离起来,至少在出疹一周后方可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