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地教育儿童的方法是如何做好中小学科学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14日 点击:[6]人次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负责人就《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实施“校内科学教育提质计划”重点项目在如何做实学校科学教育方面,有关负责人表示,基础教育阶段是“孵化”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素质的决定性阶段,中小学校的科学教育质量对培养学生科学素质至关重要。《意见》聚焦改进学校教学与服务,实施“校内科学教育提质计划”重点项目,建立工作台账,排查指导。保质保量完成教学和实验课规定动作,并拓展科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育学生科学梦想。特别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从源头上加强高素质专业化科学类课程教师供给。在专业培养、师资培训、岗位编制、评价机制等多个环节加强中小学科学教师、实验员等队伍的建设。
实现校外科学教育与学校的“双向奔赴”同时要做宽校外科学教育资源。近年来,我国校外教育飞速发展,持续加强科技馆、博物馆、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各类优质校外场馆(所)建设。同时,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也纷纷建立各类科学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极大丰富了校外科学教育资源。但是,也出现了资源分布散乱、质量良莠不齐、供需对接不畅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意见》着重从三个方面发力:一是盘点、精选、补充资源,全面动员相关单位,加强场馆、基地、营地、园区、生产线等资源的建设与开放,为校外教育提供物质基础。二是强化供需双方对接,明确要开展科学教育的时间和次数要求,让参与方式变“短期”为“常态”,实现校外科学教育与学校的“双向奔赴”。三是加强宣传介绍,加大对科学教育资源的宣传推介力度,让科学教育资源获取方式家喻户晓,相关资源唾手可得,让爱科学、学科学成为社会风尚。
做好科学教育社会课堂阵地集群构建海量社会资源如何有效利用、有序管理?有关负责人介绍,科学教育资源广泛分布在各个部门、领域、行业,经常出现资源重复建设、结构性缺项、供需双方缺乏精准对接等问题,致使资源浪费或无法有效利用。为此,在现有科学教育资源和工作机制基础上,将做好科学教育社会课堂阵地集群构建。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探索智能化管理,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科学教育”专题建设,搭建中小学科学教育研讨交流平台,以“线上”与“线下”相融合的方式,集成全国各类科学教育资源。通过“菜单式”“自助型”等模式,实现科学教育资源提供方与需求方的对接,进一步推广优质资源,提供优质服务,提高利用效率。
安排建设“中西部地区科学教育场所援建工程”等项目对于如何确保薄弱地区、薄弱学校及特殊儿童群体在科学教育中“一个都不能少”,有关负责人表示,《意见》高度重视科学教育的帮扶托底工作。在工作原则上,要求强化宏观调控,将各类项目和有形资源向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及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对薄弱学校及特殊儿童群体进行关心帮扶指导。在硬件支持上,安排建设“中西部地区科学教育场所援建工程”等项目。在资源供给上,明确探索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弥补薄弱地区、薄弱学校及特殊儿童群体拥有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不足的状况。在社会动员上,部署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对口援建,尤其是与高精尖技术密切相关的企业,为薄弱地区、薄弱学校援建科学教育场所,提供设备、器材、图书、软件等,培训专业人员。
不能借科学和创新之名“一窝蜂”上项目有关负责人还介绍,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与相关工作同向同行,有机衔接。一是与规范校外培训工作协同。引导科技类培训机构,既要传授知识,又要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二是与科技类竞赛同向。引导孩子们不仅要参加竞赛,而且要培育“献身科学”精神,不断增进家国情怀。三是与“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高校科学营”各类英才计划统筹。不能借科学和创新之名“一窝蜂”上项目,要明确侧重,相互配合,共同服务于学生成长。四是与中高考改革同频。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加强实验考查,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总之,既要统筹增效,又不能增负。
实施 “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 “‘千家万馆’科学教育总动员行动”等一系列重点项目为确保《意见》取得实效,将会着力建好长效机制,抓实抓细各项措施落地实施。要有组织,建立由教育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科学教育工作机制,定期召开联合会议进行调度,组建专家团队,加强谋划指导和推动落实,确保进度有人管,问题有人答,难题有人帮。要有支持,广泛争取各类社会资助,加大对科学教育支持力度。实施“校内科学教育提质计划”“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千家万馆’科学教育总动员行动”“科普进万家行动”等一系列重点项目。要有对账交账,定期对青少年科学素质进行分析研判,公布相关结果,指导工作进度落后地区有针对性地改进,力争用3到5年时间使中小学科学教育有大的突破性进展。
(总台央视记者 代钦夫)
责任编辑:张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