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故意让周瑜火烧赤壁是怎么回事曹操这么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29日 点击:[16]人次
曹操故意让周瑜火烧赤壁是怎么回事?曹操这么做是为了什么?
曹操故意让周瑜火烧赤壁是怎么回事?曹操这么做是为了什么?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曹操合荆州军号称八十余万人(实际为二十余万),兵分两路,进攻孙权刘备。
曹操的两路兵马。一路是陆军,由曹操的主簿赵俨为都督护军,率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军及文聘的江夏北部地方部队,总计近四万人,由襄阳沿汉水南下,攻打刘琦、关羽所驻守的夏口(今汉口)。另一路水军则由曹操亲自率领,合荆州兵共约十五六万,由江陵顺长江而下,直扑陆口,只要突破陆口,那就再无阻滞;可顺水直捣夏口、樊口,干掉刘备最后的老窝;也可自陆口(注1)进入陆水上岸,而经由江南的羊头山(通山)低山丘陵区,再过阳新便可直取孙权水军总部柴桑(今九江)。
最后,关于那个“诸葛亮借东风“的情节,一般认为那是周瑜天气预报的功劳(利用西伯利亚冷高压过境的四五天)。但我详细查阅当地气象学资料后发现,赤壁一带的冬天并非偶尔有东风,而是经常有东风,而且非常规律,大概只要冬至(农历11月27)过后,太阳开始北移,白天季风从北方南下,遇到神农架高山及赤壁高峻江岸阻挡之后,就会形成冷高压空气,反射成为风力较大的东风。周瑜水军由东而来,虽然是逆流而上,却是顺风而来,所以速度与机动性大大胜过曹军,此时顺风放火,简直不要太爽。所以,在这个东风肆虐的冬天,黄盖突然来降,火攻意图极其明显,曹操绝不可能看不出来。
图:诸葛亮借东风雕塑
况且,赤壁之战曹军虽然损失惨重,但并未损失一员名将、一位谋士,可见这是早有准备的撤退。而那些“逼兵势耳,非心服也”(注12)的荆州水军,其实都是被曹操早已抛弃的炮灰(注13)。经此役后,曹操十余万大军,十万驻扎在岸边营地的北方兵虽因饥疫折了一半,终归还剩一半;可七八万驻扎在船上的荆州水军则烧溺死殆尽,以至“地方数千里,带甲十馀万”(注14)的荆州竟变得“荒残不堪,人物殚尽!”(注15)悲剧啊!
而对于周瑜来说,派黄盖诈降应该也只是一个战术试探,能成最好,能尽快结束战争;不能成的话,周瑜应还有其他后备计划;总之这场战争已经赢定了,只不过战果和时间的差异罢了。至于那可怜的八万荆州兵,东吴既然得不到,周瑜大概也不想留给刘备刘琦吧,所以无所谓了。
数年后,曹操给孙权写了一封信,也证明了这一点。
"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三国志 周瑜传》注引《江表传》
既然是曹操写给孙权的信,当不可能有假,毕竟是两国之间的国书,若是胡说八道,恐徒惹敌国笑柄。综上所述,周瑜火烧赤壁,其实是曹操故意让他烧的,目的是避免更大的损失,并借此清理亲刘的荆州兵。曹操不愧是一代奸雄,此壮士断腕之恐怖谋略,简直令人发指。
注1:陆口,位于今湖北省嘉鱼县陆溪镇,三国赤壁之战前俗名“凤山监”,古隽水(陆水)河环流数里在凤山监分岔形成两条支流,岔口处形似刀口,又俗称“刀环口”。《湖北通志》记载:“蒲矶山(界石)在陆水入江之处,陆口亦谓之蒲圻(矶)口。”
注2:见《三国志 文聘传》“(文聘)与乐进讨关羽于寻口,有功。”
注3:见《孙子兵法 九地篇》“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为圯地。圯地则行。”
注4:见《三国志 吴主传》“士卒饥疫,死者大半。”
注5:见《三国志 先主传》注引《江表传》“备别立营於油江口,改名为公安。刘表吏士见从北军,多叛来投备。”
注6,注7:见《三国志 周瑜传》注引《江表传》
注8:见《三国志 周瑜传》“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
注9:见《三国志 周瑜传》注引《江表传》“至战日,盖先取轻利舰十舫,载燥荻枯柴积其中,灌以鱼膏,赤幔覆之。”
注10:见《三国志 周瑜传》
注11:见《三国志 吴主传》
注12:见《三国志 诸葛亮传》
注13:见《三国志 周瑜传》“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及《三国志 武帝纪》“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注14:见《三国志 刘表传》
注15:见《三国志 庞统传》注引《九州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