柚子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旅游

跟着国学学育儿跟着古人学如何教育孩子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14日    点击:[3]人次

前几日,浙江慈溪的小学生黄唯登上了人民日报的官微:

坐公交车回家的路上,短短12分钟内,黄唯连续把座位让给他认为更需要帮助的乘客。

记下这一幕的视频在网络上流传后,网友纷纷夸赞这个懂礼貌的小朋友,认为他给现在很多的年轻人都上了一课。

无独有偶,成都地铁里也曾出现过“暖心”小男孩的身影。

乘坐地铁时,妈妈因为疲倦倚在一旁睡着了。懂事的儿子一边拿着包,一边用手护住妈妈的头,让妈妈睡得更好一些。

这张照片让一众网友对“别人家的孩子”赞不绝口。

可为什么听话的孩子都是“别人家的”呢?

乖巧的孩子无一例外都很懂事,

熊孩子却各有各的问题:说谎、打架、脾气坏、虚荣心强……

诚然,天底下没有不为孩子教育发愁的父母,

然而很多父母只知道一味地追求名校名师补习班,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

却不知自己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更是孩子一生最重要的老师!

学区房重要吗?重要,但非必要。

“孟母三迁”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

为了儿子能得到更好的教育,孟子的母亲把住处搬到了私塾的旁边。喜欢模仿的孟子近朱者赤,爱上了读书学习,最终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古语有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不能否认,环境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如果“学区房”是孟子学有所成的决定性因素,

那么住在私塾边的其他孩子怎么没能青史留名?

原因很简单,聪明的孩子常有,而懂得教育的父母不常有,他们没有像孟母那样擅长教育的父母。

世人皆知孟母三迁,其实孟母三迁之后,“孟母断机”的故事,对后世的父母或许更有启发性。

《三字经》里吟到:“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孟子上了私塾之后,起初还好好学习,可是随着年龄增长,孟子也逃学了。眼看着儿子荒废学业,孟母却没有采取打骂的手段。一天,孟子逃学回家,正在织布的孟母当着他的面,把自己辛苦织就一半的布用剪刀剪断了。孟子又惊又怕,孟母趁机循循善诱:“你荒废学业就像是我剪断这辛苦织成的布一样,半途而废,功亏一篑。”孟子由此明白了停止学习是一件多么可惜的事情,而后真正地爱上了学习。

惩罚只是手段,阐事说理才是教育的目的!

然而许多家长却因为情绪“上头”而舍本逐末,打在孩身,痛在己心,

非但丝毫没有起到想要的效果,反而造成了家长和孩子的隔阂、加剧亲子关系紧张。

对于孩子的教育,打骂最为粗暴,收效也最为低微,却偏偏诸多家长最爱使用。

为什么?因为家长错误地用“宣泄情绪”替代了“阐事说理”。

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余,家长也需要时刻向孟母看齐!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学国学网原创,转载请注明

数字通信世界杂志社

造纸装备及材料

对联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