柚子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亲子

樊教授育儿讲座养孩子就像玩变脸游戏时而母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14日    点击:[6]人次

家有小女,为母五载半,回望来路,发现母女关系也是一种博弈。我进她退,她进我退,可这种博弈因为建立在爱的基础上,并不存在你死我亡,反而看似相爱相杀,实则逐步亲近,渐渐成为了“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人。

为人父母的你我都清楚,育儿之路道阻且长,从来就不会一帆风顺,每个人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我也一样。陪伴女儿长大的这五年半,我的心路历程弯了又弯,育儿理念也是变了又变,好在,大方向没有走偏,终究是陪她长成了如今可爱自信的模样。

如果重新选择,我也许不会选择生下她。女儿生于2017年元月,那时候我还不到28岁,是单位里人人念叨“结婚生子太早、可惜了”的“小姑娘”。预产期推了又推,住院整整8天,尝遍了所有的催产手段才终于生产,临出院又被告知子宫有残留,不清宫随时有大出血的可能。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转变身份为“妈妈”,如果我暴躁又后悔,想必也是值得原谅的。

更悲催的是,由于女儿超重,还遗传了她爸燕麦色的皮肤,戴着“巨大儿”的牌子被裹在粉色的小包被里,看起来真的和“可爱”这个词一点也不搭边。因为伤口痛而难以入眠的深夜,我想破了脑袋,用上了我985重点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脑子,还是没能找出一个美好的成语来形容女儿,然后去发一个漂亮的朋友圈。

所以,那时候的我,暴躁得像一头母狮子。

对着还不会笑的女儿,我笑不出来。看着努力伸手要我抱抱的女儿,我只想后退。她可能都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这么倒霉,投胎成为了我这样坏脾气妈妈的女儿。

我对待女儿的方式,好像除了嫌弃就是吼叫。她拉了臭臭我会吼,她半夜哭醒我会哭,她想要抱抱,而我拒绝地抱住了自己。等她又大了一点,会说简单的话了,我的耐心像是彻底告罄,“吼”成为了唯一的表达方式。

先生对我避之不及,小心伺候,生怕触到我敏感的神经。他默默当起了慈父,暗暗调剂着我和女儿濒临崩溃的关系。而这样如履薄冰的状态,很快被我和先生吵架时将女儿抱摔在沙发上的动作打破。

一向好脾气的先生痛骂了我半个小时,抱起女儿进了卧室,整整一周没有理睬我。我第一次没有因他的冷暴力而生气,因为我也被吓坏了。

女儿被摔在沙发上后并没有哭闹,只是呆呆地看着我,眼神怕怕的。我被女儿的眼神刺痛,恍然一惊,我是个怎样的妈妈,我怎么变成了这样?!

那晚就像是我的“黑天鹅之夜”,彻底改变了我。

我开始反思,终于意识到了女儿时不时的情绪化全来源于我自己,女儿发脾气的样子,原来那么像我自己。要改变“复印件”,只能从“原件”入手,第二天,我就买了许多的育儿书,开启了边学习边改变的育儿之路。

如果只有行动还不够,那么还有无条件的爱。刚刚开始看育儿书时,找的都是十分畅销的诸如《正面管教》《养育女孩》《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之类的书。

书里讲,教育孩子要温柔但有边界,要学会倾听,要试着情感引导,要有无条件的爱……那时候,我几乎是照搬照做,书里怎么讲,就怎么原封不动地用在女儿身上,家里最常见的就是我半蹲着跟女儿讲道理的身影。

不得不说,书真的都是好书,效果奇佳。女儿渐渐不再大吼大叫了,发脾气之后稍微引导一下就会很快好转。婆婆和先生都说我像变了个人一样,说我这头倔牛还是得女儿来降服。

确实如此,在不停地汲取育儿书籍里的知识的过程中,我不但学会了如何养育孩子,还从中找回了原来的那个自己。我开始拆封以前买了未读的书,重拾起了当小说家的梦想,开始跑步,开始早睡早起。

很神奇的是,找到了自己的生活节奏后,我整个人都平静了下来。陪伴女儿时,耐心都好像多了起来,只要她要求,我可以一晚上讲完厚厚一本睡前故事,可以陪她和小伙伴玩很久的老鹰捉小鸡,甚至几乎从不下厨的我,开始变成了厨房里的常客,时不时给她做一些“黑暗料理”。

再后来,学习育儿知识变成了我的日常计划之一。每天早上开车上班路上,我听的都是樊老师讲的育儿书,比如《不管教的勇气》,比如《陪孩子终身成长》,比如《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比如《父母的语言》……

由于每个作者承袭的流派都不一样,育儿理念也总有差异,我虽然感觉受益匪浅,但总有困惑。再加上,小绵羊般“温柔”教养下的女儿,虽然脾气好转,但总觉得十分脆弱,动不动就要妈妈哄,令人头疼。

被先生和婆婆念叨得多了,我也觉得一味地“温柔”“引导”不是长久之计,还是得变,于是,我继续开始探索了。

如果育儿之路仿若爬山,我们应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除了看书,我还在各个社交平台关注了很多有名的育儿专家和头衔写着“育儿专家”的专家。他们众说纷纭,有赞同适度“棍棒教育”的,有喜欢换位思考的,有呼吁和孩子拉近距离的……

渐渐地,我发现其实所有的育儿理论,底层逻辑都是爱,无条件但有边界的爱。

频繁给孩子讲道理的作用是事倍功半的,一直哄着让着的孩子心理弹性会很差,可以打孩子,但在打之前要告知孩子,让孩子做好心理准备……

在这期间,给予我最多启迪的要数著名犯错心理学家李玫瑾。在看了她教大家如何应对哭闹不止的孩子的小视频并亲身试验后我买了她的书——《心理抚养》。每一章文都很短,但字字珠玑,因为每一条建议的背后都有着血与泪的经验教训。

在接触了无数个犯罪分子,甚至是穷凶极恶的天生反社会人格罪犯后,李玫瑾教授发现,人是教育+教养的产物,而教养的作用居首位。倘若一个孩子在家庭里没有受到应有的教养,未来就很难行得直、走得顺。

她认为,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一定要在孩子6岁前就帮他建立好正确的行为界限和行为规矩。她认为,心理养育需要恩威并施,父母完全可以发脾气,可以严厉地训斥孩子,这是在培养孩子的耐挫之心,等于是在给孩子打“心理上的疫苗”。她认为,坚强是训练出来的,心理弹性需要从小练就,而延迟满足训练、诱惑训练,都是在锻炼孩子的耐性,适度的惩罚也是一种保护。

也许是案例太过惨烈,我完全被说服,陪伴女儿的方式再次彻底发生转变。温柔的妈妈依然温柔,但凶起来像个母老虎。以前,还需要爸爸偶尔扮一扮黑脸,现在,扮啥脸的都是我自己,就像个狡黠的大狐狸。

有时候我也会怀疑,自己这样是不是有点精分,女儿会不会觉得受伤。可在某个又一次把女儿训哭的晚上,当她抽噎着回答我说,“妈妈,我没有生你的气,我只是有点伤心”时,我自愈了。

其实,孩子比我们通透,只要我们满怀爱意,偶尔的训斥、惩罚并不会损伤他们对我们的信任和爱。

现在,女儿快6岁了,回头去看,改变堪称是巨大,而我自己,也真的变了好多。她即将步入小学生涯,我也已经逐步进入了“一写作业就鸡飞狗跳”的角色。我想,未来的路很长,我和女儿还需要磨合很久。

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彼此心怀爱意,只要我们坚持终身学习,我们母女这一世相伴,终究能成为最美好的回忆。

以上,希望也可以给予你一点启迪,愿我们都能成为这世上最好的父母。

我是@贝叶育儿,80后职场妈妈,在育儿路上摸爬滚打多年,希望和诸位一起成长~

花卉期刊

科技经济市场

全国流通经济杂志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