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真实育儿场景补习班月嫂阿姨热心老人美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14日 点击:[7]人次
在育儿这件事上,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家长有不同的做法和观念。当人们离开自己习惯的生活环境,进入到陌生的国度或文化习俗差异很大的地区生活时,就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冲击。
最近,一位在北京生活了两年的美国妈妈就分享了她亲身感受到的这种“冲击”。
辛迪·玛丽·詹金斯是一位两个孩子的妈妈,她自我介绍自己是一名内容营销专家、编辑和写手。
2019年,因为她的丈夫的工作,詹金斯一家从美国来到中国,他们带着两个孩子在北京生活了两年。
詹金斯一家在中国
两年的北京生活为詹金斯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作为一个母亲,她体会最深的是中美两国在育儿理念和做法上的差异。
喜欢指点的热心老年人
詹金斯说:“首先,中国的老年人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他们的育儿意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源于中国人对老人的尊重,以及许多年长家庭成员参与了孙辈的日常抚养。当你在公园的时候,不管天气如何,不管你的孩子穿什么,他们都会告诉你这些衣服不适合这个温度。”
北京老人能用英语和詹金斯交流吗?詹金斯解释道:“不要介意我们的语言障碍,我们可以通过肢体语言交流。”
“相比之下,在美国,陌生人更有可能给你一个奇怪的眼神,而不是说出他们的意思。但他们也会更加信任你作为一个妈妈,知道你的孩子什么时候需要连帽衫,什么时候不需要。”
看到这里,你会不会有些迷惑?中国人会直接给出意见,即使是对街头遇到的陌生人,而美国人却会“看破不说破”,这是不是有点颠覆你的既有印象?不是说美国人说话直率,中国人说话委婉吗?其实在指点别人怎么养孩子这件事上,中国人更热心,美国人更有边界感。
孩子们至少要会说两种语言
詹金斯发现,在中国的学校里,英语是必修课,一些孩子早在学龄前就开始学习英语了。当她来到孩子的学校时,许多不认识的孩子在操场上主动过来和她聊天,借机会练习英语口语。
当然,在北京的外国孩子的标配应该是会说普通话,她说:“我们孩子的老师得知她没有每周的普通话家教时都很震惊。而我们以为上一所有专门普通话课程的双语学校就足够了。”
不上补习班自然就落后,孩子经常在学习上落后于同学。于是,詹金斯惊喜发现,在中国的学校环境里自己的美国孩子开始主动学习了,而不是在家长强迫下。
中国的年轻父母不需要自己做所有的事情
詹金斯向美国读者介绍了一个新词,yueshao,她直接用了“月嫂”的拼音。
在北京,她认识一位和她一样从美国来的朋友,在生小孩的时候有人建议这个朋友请一个月嫂。詹金斯把月嫂定义为“产后保姆和厨师”。她的朋友,一位美国女性,起初是拒绝的。詹金斯也感到不理解,认为这太奢侈了,尤其是她的朋友有四个月的带薪产假。
后来她的朋友还是入乡随俗请了月嫂。詹金斯在看到月嫂在朋友生产后做的一切后,她意识到,原来女人当妈妈后不必事事躬亲。
yuesao(月嫂)之后,詹金斯又学习到一个新词ayi(阿姨)。詹金斯解释阿姨“可以指管家、保姆、厨师、宠物保姆、账单付款人、购物者。”
开始时詹金斯觉得自己不需要,因为白天孩子在上学,自己在家工作,似乎没有那么多家务需要雇人来做。
后来她意识到“阿姨”的好处,“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里穿行和学习语言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我明白了为什么雇佣阿姨是个好主意,当然也是一种巨大的特权。我们的阿姨知道更好的杂货店,不收取外国人的价格,并帮助提高我们的中文口语,同时减轻我的一些精神负担。”
对于北京的生活,詹金斯总结道:“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明白,在美国的生活经历不是唯一的,甚至不是最好的。我们希望他们保持思想开放,接受新思想,尊重他人,敢于冒险。在中国的生活巩固了我们家庭的这些育儿原则,今后我们还会再次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