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出宝宝好脾胃的句子中医经典语录3脾为生
发布时间:2025年01月07日 点击:[5]人次
关注我,白话讲解中医经典语录,合集陆续推出!这里有视频、有文章、有音频,适合中医考研和学习!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出自明代·李中梓《证治汇补·痰证》。
字面的理解:脾脏是痰液生成的来源,肺是贮存痰液的器官。
《诸病源候论·虚劳痰饮候》指出:“劳伤之人,脾胃虚弱,不能克消水浆,故为痰也。此为理论来源
中医学中“痰”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来讲,泛指停于体内任何部位,如脏腑、肌膝四肢、经络等,无形可见。
狭义来讲,是指贮于肺,咳之能出,有形有物可见,触之可及,听之有声的痰。
肺为痰液易停滞之所,或因肺失宣发肃降,津液停聚而成痰,或因脾不散精,而将痰液上输于肺,故称“肺为贮痰之器”
足太阴脾经、手太阴肺经,二脏皆为太阴经,肝心脾肺肾、木火土金水,风暑湿燥寒,脾属土而土性主湿,湿同时又为六气(风寒暑湿燥火)之一,土为五行之一,因足太阴脾土之湿,影响了手太阴肺金的功能,致使肺失宣降而化生痰浊。
肝心脾肺肾,可见脾为肺之母,肺为脾之子。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肺为脾之子,肺为金,脾为土,就像金子是埋在土里的一样,“培土生金”正是此理。
从临床实践看,一般来说,母壮 (正常 )则子强,母虚 (反常 )则子病,从五行母子相生理论的角度阐述了“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理论。
从生理方面研究
脾居中焦,有运化水谷、吸收营养和升清降浊等功能。
肺居上焦,主呼吸,外合皮毛、主宣发和肃降等功能。
二者的关系,就像是矛盾的共同体,脾土主湿,肺金主燥,一湿一燥,互为相反,两者互相制约,脾土之湿约束肺金之燥,而肺金之燥又可制约脾土之湿,使湿和燥维持在相对平衡的状态,土不偏湿而金不偏燥,所以人体才不会发病。
比喻来说,这哥俩平时一起吃饭,干活时互相监督。
脾为肺之母,如果脾的功能不正常,脾就不能升清,“培土生金”功能失常,造成土不生金,就会导致肺之肃降失常而证见咳嗽吐痰。
脾不升清,不能制约肺金之燥,肺燥严重,脾失健运,运化无权,水液运化输布失常,清者不升,浊者不降,水液不能正常敷布,停而为湿,聚而为饮,凝而为痰。就会出现燥咳、痰少色黄而粘,不易咯出。
土不生金,肺金失常,从脾化湿,湿痰停于肺就表现为痰多,色白而不粘。
用大锅煮水理论来说,脾湿就是锅中水,肺金就是灶坑火,本是平衡状态,若水多而火力不足,则痰多,水少火力旺,则痰少,这个比喻要靠大家理解一下才能吸收,直接生搬硬套是符合理论的。
痰是体内脏腑功能障碍时的病理产物。主 要 由 肺、脾、肾三脏气化功能失调,影响津液的正常输布与排泄,以致水湿停聚而成。清稀者称为“饮”,稠粘者称为“痰”,形态不同,但实质相同,所以通称为痰饮。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生痰的根本在脾,症状上却在肺表现出来,比如人得了感冒之后,有的人就会有很多痰,一定会认为是肺部的问题,但“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平常脾胃就虚弱了(通常表现为气虚,食欲不佳,少气乏力,或是经常泄泻等) ,就会很容易感冒,治疗感冒表证的同时,还要补气健脾。脾的功能正常,产生痰就会少,病也就好了大半。
欢迎大家留言想看的内容,我也会从评论里选择去与大家分享。
也喜欢和大家讨论这方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