柚子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养生

朱棣上位后为何很多大臣为建文帝殉节呢

发布时间:2024年02月21日    点击:[14]人次

朱棣上位后,为何很多大臣为建文帝殉节呢?

铁铉死时年仅三十七岁,他善于谋略,为武将宿臣所不及。他在与朱棣对峙的过程中,全无怯色,惟有坚决的对抗。他心中对朱棣的愤恨,源于他对建文帝的忠贞。他身边的儒生,纷纷为之殉节,这在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有功无愧第一人

一方面由于建文帝改变了太祖朱元璋苛猛的政策,他儒雅好文,大行仁政。而且臣下的想法和建议,都能够大胆的表达出来,因而得到大批久受压制儒生的拥护。另一方面,儒生们也标榜“士为知己者死”。他们享受着建文帝的仁惠之政,与建文帝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再者,饱读诗书的儒生们,深受封建社会的正统观念——嫡长子继承制的影响,他们坚信建文帝是合法继承人,面对朱棣的倒行逆施及来势汹汹的燕军,他们做好了誓死对抗的准备。

而铁铉就走在这些儒生的前列。相反,虽然朱棣依靠武力夺取了皇位,但是他却没有争取到大部分儒生的心。在儒生们眼里,朱棣是一个篡贼,窃夺了本属于建文帝的皇位。身为忠勇之士,恪守独立人格和拥有自由意识怎会向一个篡贼屈服?对于朱棣的篡权,所以铁铉拼命抵抗,与之斗争,即便是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除了铁铉和方孝孺,从《明史纪事本末》的记载看,为建文帝殉难的文臣就约百人,如此众多的人集体殉难,他们誓死要守护建文帝的江山,成为了建文帝忠实的拥护者和捍卫者。只是方孝孺和铁铉他们面临的不是改朝换代,而是皇族内部的争杀,所以“殉道的壮举减少了些许悲壮的色彩,从而带有某种历史的尴尬。”

虽然他们的死,向士人昭示了儒生们在“生与义”之间的正确选择,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看到方孝孺、铁铉等所遭受生命极限的煎熬,后世儒生们对专制皇权的惶恐与无奈无以复加,这是给儒生带来的最大损失和灾难,也是对中华民族长期积淀下来的民族心理的一次极大冲击,颠覆了人们的信仰和观念,这恐怕是朱棣始料不及的。在朱棣的恐怖政治中,有部分儒生放弃了对忠义的坚守,也放弃了对理想信念和独立人格的追求,在关键时刻,却只为保全个人性命和富贵荣华,走上了一条依附于皇权的道路。这其中就有两个典型的代表人物解缙和陈瑛。

最后

他先是代郎中王国用草疏为李善长伸冤,又为夏长文起草疏文,弹劾都御史袁泰。这都极大招致了在朝权贵的不满,朱元璋对其日感无奈。此时恰逢皇帝身边近臣的父亲有入朝觐见机会,朱元璋对解缙的父亲解开说:“大器晚成,若以而子归,益令进学,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这或许是他对解缙的期许,还是他想让解缙离开自己身边,各种缘由我们从杨士奇为解缙写的墓志铭中可以看出端倪。解缙后来谈到这次回乡的经历,说因为自己“率易狂愚,动遭谤毁”而远离皇权。

中国民商杂志社

今日自动化编辑部

体育视野杂志社

汽车博览官网

内燃机与配件期刊官网

建筑与装饰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