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yce温暖育儿谷爱凌与普通人的关系是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14日 点击:[4]人次
问题一:你会和孩子一起看冬奥会吗?有没有给孩子看过谷爱凌比赛的视频?
Alex妈妈(男孩,9岁):
会和孩子一起看冬奥会,但不会给他讲太多,也不会讲具体的运动员,特意给他看过谷爱凌的比赛,但小朋友不感兴趣。可能对于大人来说,五圈、四圈、三圈区别非常大,对于小孩来说就是转圈。
Joyce(男孩,5岁):
我们没看冬奥呢。谷爱凌的文章我都没有看,铺天盖地都在蹭热度,不想点开。
NN妈妈(女孩,8岁):
孩子爸爸喜欢观看运动赛事,吃饭的时候会一起看,孩子关于冬奥的知识已经超过我。谷爱凌最后一跳的自主选择很触动我,我也给孩子看了视频,表达了对于勇敢和自主决策的肯定。
向日葵(女孩,12岁):
看了一下谷爱凌冬奥获奖视频,我们也进行了讨论,孩子给我了一个回复:我没有输在起跑线上(我们第一次滑雪4岁左右),而是输在了跑的过程中,无论金钱和环境都没有办法比较,看看就行,我觉得自己就很好。
Linlin(男孩,12岁):
他自己会看冬奥会,因为他本来就喜欢看冬季滑雪的比赛直播,了解每年欧洲各大赛事的比赛地点。
潘潘(女孩11岁,男孩6岁):
按我们自己的节奏,如果看电视时间刚好有精彩的比赛,就会看直播,也会看剪辑的视频。有非常重要的比赛也会追着去看。我们单独看了谷爱凌比赛的录像,没有看整个比赛,事后才知道夺冠不容易。看到第三跳的时候,孩子们也非常激动,知道是中国选手拿了冠军,很兴奋。随后,我们也看了其他滑雪项目,看到了中国选手摔跤。
繁漪(男孩,6岁):
我家孩子会主动要求说看冬奥会,我们就和他一起看了开幕式,他表示很震撼。接下来的几天,他到了晚上或是有空的时候,就会叫我们用手机投屏给他看冬奥会(我们家没有电视)。后来也回看了谷爱凌比赛时的视频。
问题二:从互联网上看到的关于谷爱凌的评论,有哪些你会和孩子说一说?
猫女(女孩,8岁):
都不会说,觉得跟自己和孩子关系不大。
Linlin(男孩,12岁):
除了运动项目本身和运动员精神,都不会和孩子说。孩子也没有扩展讨论的兴趣,他就觉得比赛好看、精彩、刺激。
繁漪(男孩,6岁):
和孩子一起看比赛的时候,也会聊过相关问题,没有想要灌输任何观点,只告诉他这个姐姐很厉害什么的,别的什么都没有说。
潘潘(女孩11岁,男孩6岁):
我在这次冬奥会之前没有关注谷爱凌,但和五年级的女儿聊天时发现她在冬奥会之前就知道谷爱凌了,而且知道的比我多得多。
她说是四年级有次体育课,下雨了,老师给同学们放了一个关于滑雪运动的专辑。她因此知道谷爱凌年纪小,知道她曾经回到中国训练,曾经因为训练摔得很严重,得了脑震荡,知道她的妈妈就是滑雪运动员。通过那个视频她还知道有人为了滑雪得了雪盲症……
然后这次看比赛视频时,她敏感地看到了另一则新闻标题,“谷爱凌说,不喜欢我是你们的损失”,因为我们其实没有点开这个新闻,所以我意外她怎么知道,她因此还笑话我看电视不知道看到哪里去了。我没有就这句话做评论,因为我想孩子自己已经接收到了。然后我也反思自己对孩子的了解其实还是不够多。当然,这种被孩子教育到的情况,越来越频繁地发生了。
我也和女儿聊了一下谷爱凌妈妈的事。我说的是她的妈妈不是虎妈,谷爱凌之所以刻苦训练是因为她自己喜欢那项运动,所以克服了各种困难。女儿举了另一个家庭教育的例子,那是她听过的一个广播剧。但很遗憾那个故事反映的是留守儿童缺失母爱的故事,所以我又提及了谷爱凌的家庭条件比较好。
我还告诉女儿谷爱凌考上了世界名牌大学的事,说她能文能武,所以很多中国家长都特别关注她和她的妈妈,因为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也那么优秀。女儿没有多说。我也没有过多评论。我不是虎妈,我也很喜欢我的女儿,这是我女儿本来就知道的。
但我顺势问了女儿,你有特别喜欢做的事情吗?女儿说,唱歌,她想成为一个歌手。我非常清楚,这是最近这两个月她喜欢时代少年团的结果。她说,据说要成为歌手十几岁就要发表作品。我只能说那不一定,然后承诺她过段时间帮她录一首歌来听听。
其实听到她说喜欢唱歌,我心情挺复杂的。女儿喜欢唱歌,但我从不认为她能以此为专业,我们家也不可能提供很好的支持。按照我们的条件,她只可能像其他孩子一样通过层层升学去发展自己。但十分钟以后,我反思了自己,于是问她愿不愿意学声乐,愿意的话我就找个声乐老师来给她上课。女儿开始说不愿意,她自己学学就行。我说,要成为专业的人,都需要经过刻苦练习,而且需要专业学习。自己学,那就是到卡拉OK厅唱唱罢了。这样说完以后,女儿同意了。
我会真的联系声乐老师给她上课,让她随着自己的爱好再严肃地接触一下这件事。这是谷爱凌这件事对我们家的影响吧,还是很感激这个积极又优秀的女孩。
问题三:孩子平时有进行一些运动训练吗?你觉得看冬奥会对于激发孩子的运动热情有帮助吗?
NN妈妈(女孩,8岁):
孩子对于运动的热情应该就像涓涓细水汇成小河再不断扩大,奥运会会有激励效果但是不明显,还是体验之后的感受更深刻,她自己去滑完雪就很喜欢。
向日葵(女孩,12岁):
我们5岁开始学习花样轮滑,坚持了三年;7岁开始学习拉丁舞,目前还在坚持中;今年寒假开始学习网球,兴趣很浓厚;从来没有参加过学科类的辅导班,每个周末会有一整天的户外活动,以运动玩乐为主;孩子对运动热情一直是持续增高,和这些赛事没有多少关系,就是单纯的喜欢各种运动。
An(女孩,3岁):
我女儿刚满三岁,平时家人带出门运动,虽然没有特地报班进行体育锻炼,不过她运动还不错,平衡车是给她看视频学的,很快就上手。我个人觉得看冬奥会会激发孩子的运动热情。前几天在看苏翊鸣比赛的直播时,她还学着转圈,看到她这样还想带她去体验滑雪呀!等她大点我也会努力创造条件让她去体验不同的体育项目!
繁漪(男孩,6岁):
我家小朋友平时有一些运动训练,他属于那种运动细胞比较好的孩子,也特别爱动。至于看冬奥会会不会激发孩子的运动热情,我觉得这个太拔高了,难道看了冬奥会他就会去运动,不看冬奥会就不去运动?对于那种一直以来就比较热衷于运动的孩子来说,这个问题可能没有什么意义。
问题四:对于网络上传播的“成为谷爱凌的第一步,每天先睡十小时”,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Alex妈妈(男孩,9岁):
睡十个小时,这个对于中国的中小学生不太现实,别人说的也就听一听吧,尽量靠近。
Joyce(男孩,5岁):
第一反应是:博眼球的营销标题。
NN妈妈(女孩,8岁):
关于谷爱凌,最触动我的就是睡觉时长,我也是非常重视小孩的睡眠时间,但有时会因为假期等不完全保证睡眠,这点给我打了一针强心剂,哈哈。
猫女(女孩,8岁):
睡眠的确很重要,但十小时太绝对了,个人体质有差异。
繁漪(男孩,6岁):
谷爱凌每天可以睡十个小时,这个我觉得要分阶段去看,我从来不认为她从小到大就每天可以睡十个小时,她小时候也要报很多训练班,学习那么多课程,我觉得不可能每天睡十个小时。但要说现阶段,她可能可以睡十个小时,但是我觉得她以后就不可能每天睡十个小时了,因为有很多商业化运作,她会越来越忙,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也没有意义。
潘潘(女孩11岁,男孩6岁):
感受很复杂。如果是青少年听到了,应该都会拿来批评老师和爸妈吧,“看看,我成为不了谷爱凌,是因为你们做得不够好”。但下一次,又出现一个优秀的少年,这句话很可能会变成,“成为某某某的第一步,每天刻苦练习十小时”……
现实中,巨大的差异横在每个家长面前。教育如果用横向比较的方式来推动,会遇到很多困难。家长和孩子的压力本身就在这里。我们摆脱不了,必须应对。但是,每一个教育对象都不一样。教育的根本任务,应该是解决一个又一个具体的人的问题。家庭教育难就难在,是直接和每一个具体的孩子进行互动的。我们家长的确应该多学习、多听多看,但绝不能直接拿他人的经验来用。而要经过思考与消化,然后在自己的家庭教育场域中形成独特的策略、有效的策略。
问题五:你如何看待谷爱凌妈妈的育儿心得?
Alex妈妈(男孩,9岁):育儿心得这种主要还是大人的心性,谷妈妈不是一般人,我觉得这个看看就行了。
猫女(女孩,8岁):谷爱凌完全是天赋+运气吧,觉得她妈妈的育儿心得不可复制,也不适用一般家庭。
向日葵(女孩,12岁):
认同,我一直告诉孩子就是尽自己的全力去做事情,没有必要去争取第一,但自己选择的事情必须是全力用心地做。所有感兴趣的事情都可以去尝试,喜欢就去做,不喜欢就可以放弃,孩子的成长过程我们全程陪同参与,养孩子的过程就是自我成长的一个过程,每个家庭都独一无二,无法复制,这个过程我的收获也颇丰。
潘潘(女孩11岁,男孩6岁):
非常佩服。作为女性,我以她为榜样。当然,我也知道她有许多优势,是我无法达到的。但那是她和她的家人努力的结果。我会向她学习。
An(女孩,3岁):
首先我觉得,谷爱凌本来就是很有天赋的孩子,而谷爱凌妈妈算得上是育儿的天花板了,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其次,同样作为家长,我们也许学识、金钱都比不过人家,但爱孩子的心不一定比她少,所以不需要妄自菲薄,她的育儿心得固然值得学习,但与其一味吹捧别人的育儿方法,还不如端正自己的心态,多看几本有关儿童心理发展的专业书籍。有了知识的积累,就不担心被“网红育儿心得”牵着鼻子走。
繁漪(男孩,6岁):
我没有看到谷爱凌妈妈培养她的所谓教育心得,我在朋友圈也没有刷到她本人所说的话,可能有一些是别人说的或者别人所转的,我不确定就是她本人说的。就育儿心得来说,我觉得见仁见智吧,因为每个小朋友生来就是不同的,如果说要把谷爱凌妈妈的育儿方法套到自家小朋友身上,这是不公平的。况且培养一个谷爱凌,在人力、财力、物力以及家长力方面,需要配合得非常好。所以没有可比性,也不需要去比较,自己的小孩就是最好的。
我倒是可以讲一讲谷爱凌对我个人的冲击。我并不认识谷爱凌,只是刚开始的时候听见很多人说她很厉害,但这个人应该跟我也是没有关系的。但是后来她得了金牌,我了解到她的故事之后,她对我的唯一冲击就只有一点,就是如果以后我家小朋友在文化学习和个人爱好上发生冲突,我可能会选择权衡一下,而不是按照传统观点那样,要求他必须先把学习搞完,再去搞个人爱好,甚至我可能会让他去坚持自己的爱好,而把文化课程的学习放在第二位。
采写、整理 | 申婵
编辑 | 王一
校对 | 李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