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海电器维修学徒十五代传承澄海手工艺人张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14日 点击:[7]人次
广泛流传于粤东地区的潮州音乐素有“唐宋遗音”、“华夏正声”之美誉,是中国民间音乐一块瑰宝,并已收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其演奏载体的潮式乐器,受机器生产工业时代的冲击,悠久的制琴技艺的保留与传承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澄海手工艺人张文喜,在继承先辈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革旧鼎新,娴熟掌握潮式乐器的制琴手艺,并努力“传帮带”下一代,让这个古老的手艺永不停息地传承下去。
在位于澄海区张长合乐器店里,店主张文喜正埋头苦干,手工将二弦的琴筒蒙上蟒蛇皮定型。一把看似简单的二弦,前后的制作工序多达160几道,至少耗费近两个月的时间。
张文喜是澄海“张长合”潮式乐器的第十五代传人。据他介绍,张家先祖张启发在1654年便在潮州牌坊街猷巷创立了潮式乐器作坊,后因战乱其后人举家逃难到了澄海,三百多年来,虽历经时代更迭,行业兴衰,但张家的制琴手艺却还是一代代的传承了下来。
张文喜告诉记者,作为一门祖传的技艺,目前他所制作潮式乐器大多依然靠的是手工,因为一把好琴的诞生从一开始的选料、加工到定音每一个环节都得依赖制琴者独到的眼光和丰富的经验。“就拿制琴的选材来说,目前常用的材料就有酸枝、乌木、黄花梨、梧桐木等等,木料不仅需存放多年做到自然干燥,还要按乐器不同部分择优量材取用,点滴之差都可能直接影响到琴的音色、音域和音谐。”张文喜说,虽然目前不少制琴师借用民乐定音器进行调音,但作为潮州音乐特有的演奏乐器,如若完全按定音器的标准来调校潮式乐器,根本无法演绎出潮州音乐独特的韵味,所以在张家历代的制琴传承人中都一直保持着一个传统——那就是既做制琴师,又做“演奏家”。
虽然在家中排行最小,张文喜自小跟父亲张玉炎学习制作各类乐器。23岁时父亲派其前往潮州太平路重开“潮州张长合老店”,而张文喜也不负父望,凭着过硬的手艺,遵循祖上做工精细、选料考究的传统,在高手如林的潮州城内站稳了脚跟。此后,他又返回澄海继承父业,继续坚持和制作传统的潮式乐器,在传承和发展上开启了新的征程,成为第十五代技艺传承人。
“潮式乐器制作工艺的传承已面临频危状态。”
张文喜称,潮式乐器集工艺特色和演奏技艺于一体,具有中华民乐民族特色,其制作精细、工艺精良、造型优美,具有民间工艺的艺术价值和较高的文化历史收藏价值。如今掌握这一制作技艺的老艺人很多已经去世或者年迈多病,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其次潮式乐器的制作技艺工序复杂,制作周期长,学习和掌握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制作周期长也不符合现代青年人对高效率、快回报的价值追求,传统的制作技艺或多或少开始失去了传承。因而,抢救保护潮式乐器制作这一濒危的传统技艺,保留古潮乐的声音特色,传承潮汕民间文化艺术,更显得迫在眉睫。
采访中,张文喜告诉记者,为了更好传承和保护这门“家传技艺”,目前正在申报第七批澄海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他还制订了一个五年计划:建立潮式乐器制作及其乐器和历史资料展示室,建立完善潮式乐器制作技艺的历史资料建档存档,构建潮式乐器制作和文艺团体的长效交流机制,做好宣传推介工作,组合半机械化的乐器生产流水线,拓宽销售渠道,积极参加全国乃至世界级的乐器产品展销和技艺交流活动,保护好潮式乐器制作艺人的生活必需,完善定期的培训机制和学徒选拨制度,保证潮式乐器制作技艺后继有人。在张文喜的多方引导下,儿子已开始对这门家传的手艺产生了的兴趣,现在每天都会到店来给他打下手。看着孩子忙碌的背影,张文喜喜不自禁,脸上有了一丝欣慰的笑容。
记者:林彦恂、林鹏
来源:汕头都市报
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