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山有没有美的电器维修点巴中市通江县开创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14日 点击:[4]人次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苦干实干,旧貌换新颜。今年初,省政府发布通知,同意通江等31个县(市)退出贫困县序列,这标志着通江告别贫困,老区迈步奔向全面小康。
80多年前,红四方面军从通江县两河口镇入川,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为了过上好日子,总人口不足23万人的通江,有近5万人参加红军,孕育了“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
作为革命老区巴中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县区之一,近年来,通江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入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一区三地”通江新未来,实现了连战连胜、再战再捷。
千年期盼,一朝圆梦。通江全县贫困率下降到2019年底的0.2%,157个贫困村全部达到了脱贫摘帽标准。
基础设施建设奠定脱贫基础
通江位于四川盆地的“盆沿”向秦巴山区过渡地带,地形复杂、山高坡陡,横亘绵延的高山深谷,曾经束缚了通江儿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欠账多,是制约通江脱贫步伐的突出短板。
通江县委、县政府深知,要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艰巨的任务在农村,突出的短板是群众“最后一公里”出行不畅。
要致富,先修路。通江县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脱贫攻坚战打响后,通江县整合涉农资金,多元化投入,不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全县开展了交通大会战,打通了“大动脉”,畅通了“内循环”和“毛细血管”,实现了以高速公路、国省道为骨架,县乡村等道路为主体的县域交通网,有力助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截至目前,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到了6573公里。
4月26日,俯瞰巴中市通江县璧山森林公园的旅游盘山公路。
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催生了一条条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据不完全统计,通江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带动贫困群众约3.2万户11万余人次,带动增收5.69亿元;带动农业产业发展186.4万亩,200余个村发展乡村旅游。
为解决山区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通江县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攻坚决战行动,新改建农村供水工程2964处,全县所有农村贫困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得到解决。
家住沙坪乡刘家营村3社的“吊脚户”秦显礼,一遇刮风下雨家里就会停电。脱贫攻坚以来,国网通江县供电公司投资4.6万元,新建0.2千伏低压线路2.15公里,组立电杆6基,让他家用上了明亮的安全电、放心电,完成了秦显礼的“光亮”心愿。
“生活在生存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通水通路通电成本高的地方,很难实现就地脱贫,必须实施易地搬迁,改变‘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发展困境。”通江县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通江把农户安全住房问题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统筹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危旧房改造、土地增减挂钩、地质灾害搬迁等项目,共实施了易地搬迁13201户46131人。
在具体实施中,通江县根据特殊的地形地貌、贫困人口分布和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初步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易地扶贫搬迁路子,同时在搬迁点周围配套产业和公共设施,解决好搬得出、稳得住和能致富的问题。
“三保障”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
通江的贫困体现在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短板上。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这“三保障”,与“不愁吃、不愁穿”一起,构成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
4月22日,小雨飘洒,在通江县诺江镇城北村,村民杜继尧在村道上清扫着落叶,“村里提供了公益岗位,每月有300元补贴。”据了解,通江县为解决贫困户就业,创新开发了5117个公益性扶贫岗位,增加老百姓的收入。
近年来,通江县苦干实干,创新创造,咬定底线任务,千方百计增加百姓收入,重点解决“两不愁、三保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全面补齐“短板”,提高脱贫攻坚质量,提升群众满意度和社会认可度。
通江县至诚镇柏溪村第一书记闫荣钟说,以前村民看病要到县上医院去,一去一回要两个多小时,现在村级修了95平方米村级卫生室,配备了医生,看病只需 10分钟不到的路程。
在医疗方面,通江县针对山区山高路远的实际情况,结合乡镇卫生院实施标准化改造,村村建起了卫生站,实现了医疗全覆盖。
4月11日,村民在巴中市通江县烟溪乡龙虎山茶场采茶。
诺水河镇白云村村民赵心云住上了新房,圆了多年的心愿。他家的老房子在山顶上,修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年久失修,十分破旧,喝水靠天下雨,孙女读书也要走很远的路程才能到达学校。2018年7月,赵心云全家住进了129平方米的天井坝村易地扶贫搬迁点,孙女也在周围学校上了学。
同时,通江县围绕公共配套优服务,按照乡乡达标、村村达标、项项达标的要求,全面推进乡镇便民服务中心、中心小学、中心卫生院建设及贫困村村文化室、村卫生室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49个乡镇便民服务中心、中心小学、中心卫生院建设全面达标,157个贫困村村文化室、村卫生室100%达标,使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聚焦深度贫困勇啃“硬骨头”
实现全面小康,要勇啃“硬骨头”。通江县委、县政府认为,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就必须以内生动力为支点、产业扶贫为支撑、对口扶贫为动力、驻村帮扶为保障,确保按时打赢。
以内生动力为支点,激发脱贫潜能。诺水河镇柳林村村民李国芝,妻子残疾,孩子读书,两位年近八旬的老人要赡养,家庭负担重。为了摘掉“贫困帽”,他在自家墙壁上写下:“宁愿苦战,不愿苦熬!”8个字,栽植青花椒、中药材,喂羊养猪,下地耕种,起早贪黑,提前一年甩掉了贫困的“帽子”。
以产业扶贫为支撑,深挖资源禀赋。在通江县陈河乡陈家坝村,村民正忙着管护种植的段木银耳。“生态种植,可以卖个好价钱。”村民涂代军是银耳种植户,今年种了4000袋菌种,比去年增加了500袋。通江银耳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但以前只是卖银耳初级产品。为此,通江县提出“银耳产业倍增计划”,扩大银耳种植规模和产量,延长产业链条。在购买菌种、保险方面给予补助,提高农户种植积极性。今年,通江银耳(食用菌)产业重点乡(镇)由去年的23个增加到了30个,银耳标准菌种用量146万袋(瓶),比去年增长35.2%。为延伸通江银耳产业链,通江县裕德源润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将通江银耳做成了银耳面膜,市场青睐度较高。瞄准市场,隐藏的优质资源就能转化为脱贫的新路子;开阔思路,贫瘠的土地也能收获致富的希望。从种植业延伸产业链,从小商品生产到大项目引进,通江县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策”的原则,精准布下一颗颗特色产业的棋子。
4月12日,在巴中市通江县,主播在线上介绍当地农特产品。
以对口扶贫为动力,激活“造血”功能。随着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深入推进,浙江省遂昌县牵手通江县,在通江大力实施电商扶贫。4月12日,通江县与直播平台合作,开展“抗疫助农双县长直播代言”助农直播活动,通江县委县政府负责人走进“双县长直播现场”,精彩的直播赢得网友的点赞,两小时的直播吸引了21万余名网友观看,共销售银耳、土鸡、腊肉香肠等共计8000单,销售额45万余元。
以驻村帮扶为保障,构建长效机制。李洪斌是通江县医保局派驻春在镇石板店村第一书记,开展驻村帮扶后,李洪斌在走访贫困户时,真正懂得了什么是责任。从晨曦初上到太阳落山,李洪斌一家家地走,一户户地帮他们解决难题,乡亲们把他看作了亲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李洪斌为村民当起了代购员。李洪斌说:“村民有大小事情都爱找我,这是一种亲人般的信任。”如今,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青花椒等特色产业,村民过上了幸福生活。
在通江县,34名县级负责人任脱贫攻坚战区指挥长、525个驻村工作队奋战在脱贫一线。通过绩效管理,形成了驻村干部争着干、抢着干、比着干的浓厚氛围,打造出一支支“不走的工作队”。
当前,通江县干部群众正以苦干实干,创新创造,向贫困发起总攻,确保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来源:新华号 四川通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