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肝炎的饮食禁忌新生儿肝炎的检查方法
发布时间:2023年07月19日 点击:[16]人次
新生儿肝炎的饮食禁忌 新生儿肝炎的检查方法
一、新生儿肝炎的症状
1.体倦。健康小儿平素爱玩好动,比较活泼。若其突然无精打采,精神萎靡,总爱睡觉,身体日渐消瘦,应考虑小儿肝炎。
2.发热。小儿肝炎早期症状往往与感冒相仿,尤其在肝炎流行区域,如果孩子发生低热(体温在38℃以下)的同时没有呼吸道症状,应考虑小儿肝炎。
3.厌食。小儿平时饮食正常,近日不爱进食,连可口的饭菜也望之不吃,更怕闻到油味,提示小儿患肝炎的可能。
4.黄疸。最先在小儿的巩膜及结膜(白眼球)发生黄疸,继而耳后及周身皮肤发黄,常为小儿黄疸性肝炎。
5.尿黄。尿黄是小儿肝炎的早期经常出现的征兆之一,应特别留心。但要鉴别小孩近日的用药史(如服用核黄素、黄连素、痢特灵等)和某些食物所致。
6.上腹疼痛。病孩肝脏肿大,表现为右上腹隐痛或连续性胀痛感,尤其是夜间为重。个别病孩脾脏也大,并伴有局部压痛明显,拒绝大人抚摸触及。
7.大便稀薄。小儿在没有着凉和饮食不洁史的情况下,大便变稀,次数增多,颜色深黄,也应想到小儿肝炎。
二、新生儿肝炎的饮食禁忌
一、菜肴宜清淡,食倡八分饱
饮食不洁或不节,是导致肝炎的重要原因之一。肝炎患者或多或少都有消化道功能问题,因此对肝炎患者饮食的总原则应该是营养,清淡,容易消化。急性期可以给予半流质饮食,软食,恢复期可以给予普通饮食并尽可能是符合患者口味的,在保证营养供给和体力消耗的前提下,以素食为主,新鲜蔬菜,水果应该常吃,对于肉类食品一般不必严加限制,只要患者爱吃,味道可口又不会导致腹胀腹泻即可。另外在进餐时不宜吃太饱,明代《寿世保元》在养生保健歌中有“食唯半饱无兼味”,因此少量多餐,提倡只吃八分饱,对于肝炎患者来说,可以减轻肝脏负担,改善症状很有好处。
二、甜食不宜多,脂肪少量好
过去曾经主张肝炎要多吃甜食以期补充因为肝细胞损伤所导致的糖元供应不足,但是实践证明,过多的甜食可能增加肝脏的负担,加重胀气反酸等症状,影响肝功能导致肥胖,甚至出现脂肪肝,糖尿病等并发症。但是补充适量的糖也是必需的,热能供给不足会增加体内蛋白质的消耗,不利于肝细胞的恢复和再生。一般来说,每餐能保证二两主食(大米、面等),则不用再专门补充食糖。当然进食的量还要依据患者具体病情和体质以及活动量适当调整。另外,肝炎患者胆汁合成和分泌均为正常人减少,消化和吸收脂肪功能减弱,吃油腻食物容易腹泻,但是完全不用油的菜影响食欲,所以,适量的植物油是必要的。
三、足量维生素,蛋白不可少
维生素与肝病的康复密切相关。研究发现,多种维生素直接参与肝脏复杂的代谢反应,肝功能受损患者,维生素的吸收障碍可以导致人体必需的维生素C、B、E、A、K等的缺乏。因此在食物中保证足量的维生素有利于肝细胞的修复,可以增强解毒功能,日常食物中的绿色蔬菜,以及番茄、胡萝卜、动物肝脏等都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应适当多吃。除此之外,肝炎患者肝内蛋白质分解加快,严重者酶活性异常,蛋白代谢紊乱,如果饮食中的蛋白含量不够,可引起血浆中的蛋白含量下降。所以应该摄入足够的优质蛋白。一般来说,奶类蛋白产氨最少,为优质蛋白,肝炎患者可多食。
三、新生儿肝炎的检查方法
实验室检查
1、血、尿胆红素:结合和未结合胆红素均升高,且多以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尿胆红素阳性。
2、酶学改变:谷丙转氨酶(ALT)升高程度不一,低者可仅略高出正常值,高者可>200U,多数临床好转后,ALT下降,部分病儿则临床好转而ALT反比原来升高,然后再下降。
3、甲胎球蛋白测定:正常新生儿甲胎蛋白阳性,约至生后1个月时转阴,如用定量法,则仍在正常值以上,新生儿肝炎患婴则满月甲胎蛋白仍阳性(可能为新生肝细胞的作用),且可持续达5~6个月之久,如用定量法动态观察之,则可见其随着病情的好转而下降,若甲胎蛋白不下降,临床症状缓解,可能为肝脏严重损害到不能再生的程度,示病情严重。
4、病原学检测:对患儿胎粪、外耳道、结膜、鼻咽或羊水取标本涂片,革兰染色找细菌。血液乙型肝炎病毒标志、CMV、单纯疱疹、风疹、弓形虫抗体(IgG和IgM)及2周后血清对比。其他如尿液细菌培养、CMV培养、母亲“TORCH”抗体检查等。
其他辅助检查
肝胆超声影像、胆道闪烁扫描、十二指肠液颜色分析及核素计数,对有淡黄色或土色粪便的患儿与胆道闪烁扫描同步进行。
四、新生儿肝炎的原因
新生儿肝炎起病于满月之内,故感染可能发生于胎内,多数由病毒引起,常见的病原有:肝炎病毒(包括H*、HBV、HCV、HDV、HEV)、巨细胞包涵体病毒(CMV)、疱疹病毒、风疹病毒、柯萨奇病毒、ECHO病毒、腺病毒和EB病毒,以及梅毒螺旋体、结核杆菌及鼠弓形虫、细菌等各类病原体感染等。
细菌感染中B组链球菌、李斯特菌、金葡菌、大肠埃希杆菌等可引起肝脏病变。目前为止尚有许多新生儿肝炎病因未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在亚洲相当普遍且经常发生在新生儿早期,但并不引发新生儿胆汁郁积,他们大多数无症状而且在1岁以内肝脏功能正常,尽管在婴儿期可发生严重的急性或暴发性乙型肝炎,这些患儿在出生后2个月之内并不出现肝脏功能异常或黄疸;CMV是新生儿肝炎病原中最常见的一种,常早期出现症状。
1、感染性肝炎:大多指胎内感染的肝炎,围生期感染的意义特别重要,特别是TORCH感染,即T∶toxoplasma,弓形虫;R∶rubellavirus,风疹病毒;C∶cytomegalicvirus,CMV,巨细胞病毒;H∶herpessimplexvirus,HSV,单纯疱疹病毒;O∶other,其他感染。我国学者经过大量深入的研究证明,CMV在本综合征的病原中占首位,并发现CMV感染可能发展为胆管闭锁,而且与胆总管囊肿有密切关系。
2、先天性胆管闭锁或胆汁淤积:包括先天性肝内和肝外胆管闭锁,不同原因引起的胆汁淤积(主要有溶血后胆汁黏稠症等)。
3、先天性遗传代谢性疾病所致的肝脏损害:糖(主要是半乳糖和果糖)、氨基酸和胆红素的代谢异常均可是本综合征的病因基础。在以代谢异常为病因者中,α1抗胰蛋白酶(α1-AT)缺陷是引起婴幼儿原发性慢性肝内胆汁淤滞的重要原因。其他如1-磷酸半乳糖尿苷酰转移酶(UGUT)缺乏引起的半乳糖血症,磷酸果糖醛缩酶(FPA)缺陷导致果糖不耐受症,葡萄糖-6-磷酸激酶缺陷导致糖原贮积症等,氨基酸代谢异常的代表性疾病是遗传性酪氨酸血症Ⅰ型。基于胆酸代谢异常的疾病有特发性梗阻性胆管病和家族性进行性肝内胆汁淤滞综合征(Bylerdisease)等。
往往多种因素共同致病,感染、先天性肝胆异常与先天性代谢性异常混淆于本综合征之中。